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525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The Oberstdorf nappe of the Western and the Laab nappe of the Eastern Rhenodanubian Flysch (ERF) were independently identified as out-of-sequence thrust units by facies studies (Mattern 1999) and zircon analyses (Trautwein et al. 2001a, b, c), respectively. A new look at both areas reveals mutual similarities and new evidence for the out-of-sequence concept. Paleocurrent and heavy mineral data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sediment influx directions. From the Barremian to the mid-Campania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asin segments were fed with south-derived garnet and north-derived zircon/”ZTR” (i.e., zircon, tourmaline, and rutile). Because both out-of-sequence units are relatively rich in zircon/ZTR they must have occupied the northernmost basin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Rhenodanubian Flysch segment, the Sigiswang nappe occupied the central and the Üntschen nappe the southernmost basin position. In the ERF segment the central basin is represented by the Greifenstein nappe and the southernmost basin by the Kahlenberg nappe. Both out-of-sequence units do not occur in the northernmost and tectonically lowest posi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nappe piles as they were thrust over the other nappes. The reconstructed basin positions of the thrust units are suggested by the observation of a gradient in heavy mineral content in the thrust units. This paleogeographic arrangement is least problematic and renders models with differently positioned thrust units, requiring debris-shedding intrabasinal ridges, as unnecessarily complicated. Instead, we suggest that gradual changes in heavy mineral composition existed in across-basin direction. Garnet may stem from the Central Gneiss Complex of the Tauern window and formerly exposed lateral equivalents, all representing the southern Mid-Penninic zone. We assign the Falknis/Tasna nappe and formerly exposed lateral equivalents to the northern Mid-Penninic zone which served as the zircon/ZTR source. Interpreting Ebbing’s (Ph.D. thesis,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pp 1-143, 2002; Fig. 6.10) density section, we suggest that Mid-Penninic crust exists beneath the Central Gneiss Complex. During the latest Cretaceous much garnet was also N-derived. This may reflect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the North Penninic basin.  相似文献   
12.
浦志伟  朱裕生 《地质论评》1993,39(6):508-514
成矿信息的提取是矿产预测的重要手段,其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预测成果的可靠性。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干预模型的构成,突出与成矿有关的信息;抑制某些成矿意义不明显和属干扰的信息,有目的地使模型向反映成矿信息的方向逼近,提高模型与矿床实际赋存地质环境的吻合程度,均是成矿信息提取和强化的内涵。本文从研究实践中总结了先验约束模型和非先验约束模型的强化方法,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已取得  相似文献   
13.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蚀变流体填图是一项区域流体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区域大面积的流体填图工作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填图要素、技术要求和规范等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在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司的“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项目中 ,探讨了流体填图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填图要素 ,对填图单位制定了 3级填图单元等级体制 ,即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在铜陵地区划分出 4个流体系统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  相似文献   
14.
中强地震前山东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模糊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耿杰  魏焕 《地震研究》1997,20(3):311-315
采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计算山东地下流体在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和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的变化。分析结果认为,模糊分维值反映了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从复杂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值中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对某些台、测项而言、必须具体分析其模糊分维变化特征及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楚雄盆地下侏罗统磨拉石楔沉积与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楚雄盆地为一中生代周缘型走滑前陆盆地,通过对下侏罗统冯家河组沉积特征的详细研究与对比,作者认为早侏罗世是楚雄前陆盆地强烈坳陷与沉降的主要发展时期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一个变深又变浅的典型前陆盆地充填过程。在前陆冲断块体的不断逆冲和加载条件下,楚雄盆地西部早侏罗世沉积物的来源主要为哀牢山造山带隆起,其沉积环境以滨,浅湖或湖泊三角洲为主。  相似文献   
16.
楚雄复式盆地演化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中期为海相沉积,晚期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东部为陆相沉积。侏罗—白垩纪整个盆地为巨厚的陆相沉积。楚雄盆地的构造格架分为4个带:(1)哀牢山造山带;(2)褶皱逆冲带;(3)中部沉降带;(4)东部隆起带。盆地形成与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2)拉张热隆起边缘——裂谷盆地阶段;(3)沟-弧-盆系阶段;(4)残洋-周缘前陆盆地阶段;(5)走滑-拉张盆地阶段;(6)走滑-挤压-改造阶段。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体现了盆地动力学性质转化和复合,在多种动力系统作用下或经过多旋回构造阶段产生了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17.
新疆阿克陶红蓝宝石矿床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礼胜  何明跃 《现代地质》1997,11(1):36-43,T001
新疆阿克陶红蓝宝石矿床含矿岩石具有典型的眼球状、条带状混合岩化构造。浅色脉体中的钾长石有序度很低,属单斜正长石,其中部分发育钠长石出溶条纹。基体中出现富铝矿物矽线石和电气石,黑云母中Al2O3含量高;斜长石An值低,为钠长石。含矿岩石为富铝贫硅低钙质岩石。脉体中的红蓝宝石晶体中发现大量流体熔融包裹体。红蓝宝石矿床为混合岩化作用成因,形成于高温低压条件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S系列双频道数字激电仪在使用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易发生的故障,提供了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将掺钕的钇铝榴石(Nd:YAG)激光器与高精密MM1200质谱计、电子倍增器联网,应用连续激光质谱对单颗粒矿物、光片样品进行微区40Ar/39Ar测年、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研究。在光片上测定南极乔治王岛北海岸玄武岩等时线年龄(52.38±1.05)Ma和贵州绿豆岩年龄(239.16±14.13)Ma,两者与实际地质背景吻合。对两个中生代和太古代单颗粒黑云母进行连续激光质谱阶段升温40Ar/39Ar坪年龄谱测定,获得与常规法相一致的坪年龄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